培育鑽石和天然鑽石銷售的成敗,很大程度取決於珠寶零售商的宣傳手法。
實驗室培育鑽石銷售的增長,到底是源自顧客的渴求,還是珠寶商的商品宣傳?年初,在一個國際鑽石業界的節目上,有關業界提出了這個疑問。該節目的嘉賓,是一間英國投資銀行的總經理及研究分析家。他就不同珠寶商對實驗室培育鑽石及天然鑽石的宣傳進行分析。 「那種程度等同於以傳遞不實資訊,向顧客出售培育鑽石的手法,實在令我失望。」最近造訪過不同珠寶店後,如此嘆息道:「零售商不介意把天然鑽石描述成一種對業界無益的東西,而相對地,實驗室培育鑽石則是符合道德的另類選擇。」
「令人特別生氣的是,我親眼見證過採礦工業怎樣為本來沒有收入的社區帶來收益。」他繼續說:「業界容許這些不實資訊傳播到廣大的顧客群裡去,萬一這種觀念在顧客心裡植根,將會很難逆轉。」
他的話引起了共鳴。一名以紐約作總部的珠寶店主管,撰寫了一封電郵:我認為那節目最後幾分鐘提及有關天然鑽石和培育鑽石的比較,當中所牽涉的不全面,或失實的資訊,的確道出了重點…你的嘉賓說會影響顧客觀念那一點,確實令我徹夜難眠。
這段對話突顯出珠寶零售商的角色,如何促使近年培育鑽石的銷路急速增長。相比起天然鑽石,珠寶商從培育鑽石那裡看見更大的潛在利潤,這已經不再是什麼秘密。故此,他們透過商品宣傳,把培育鑽石產品推向顧客,其實也值得諒解。一間把重點放在實驗室培育鑽石的顧問服務公司,其行政總裁表示:「有人願意賣,同時有人願意買——這就是資本主義。」
大小很重要
有些人堅持培育鑽石的增長始於消費者;人們對培育鑽石的認識和興趣急速冒起,珠寶商不過是對這件貨品作出了反應。
有實驗室培育鑽石的珠寶商說:「如果觀察過去五年的軌跡,我見到的是,較注重社會、環境和經濟的消費者現在多了一個選擇,他們可選擇用幾乎相同,或多出少許的價錢,來買一顆比原來大差不多一倍的鑽石。」
近期退休的美國珠寶商總裁 Beryl Raff也指出了這點,她在3月的杜拜鑽石會議宣稱「2克拉的實驗室培育鑽石已成為了新的1克拉天然鑽石」。Raff說,曾在他帶領下的鑽石品牌,在2021年所出售的2克拉培育鑽石的數量,是同樣大小的天然鑽石的50倍。
這銷量背離了大家原本對培育鑽石市場發展的預測。珠寶商沒有以較低的價錢出售同等品質的鑽石及替消費者節省金錢,而是用一顆更大的鑽石來增加消費者的開支——特別是在美國。因為據當地的珠寶商的觀察:「大小才是最重要的。」
碎鑽面對的挑戰
把銷售重點轉向尺寸較大的培育鑽石,也偏離了最原來「培育鑽石的銷量會主要來自較小的石」的預測,當跟烏克蘭制裁俄羅斯的阿羅莎公司,有可能導致天然碎鑽短缺時,這更是明顯。 但是,目前市場上並未出現天然碎鑽的短缺,珠寶商亦沒有把銷售重點移向培育碎鑽。有鑽石顧問公司指出,天然碎鑽美觀,光是這點已足以吸引珠寶商,讓他們放棄細小的培育鑽石。他再補充,想找到穩定供應的培育碎鑽同樣是一個挑戰,特別是對珠寶首飾業來說,因為該業界需要經常用到這種尺寸的石。
此外,培育鑽石製造商在生產過程中,需要決定怎樣處理原石,而大部分製造商會偏向生產較大的石,因為那比較有經濟價值。
穩定的供應
事實上,節目嘉賓表示,想要穩定供應的培育鑽石,無論大小都有一定難度。
嘉賓解釋:「提供培育鑽石的主要珠寶零售商及生產商,要不停把存貨集合起來作大型推廣,故他們面對著供應持續性的挑戰。你需要提供優質的貨品,而且是定時每個月提供。」
他認為,培育鑽石缺乏穩定供應,使一些大型的零售商對這產品卻步。他解釋,生產商會迅速為大客戶或能付更多錢的客人提供度身訂做的貨品,那些貨品很快會被搶購一空,要追上對這些貨品有興趣的公司的需求,會是一件困難的事。
什麼的短缺?
但據他觀察,短缺的不只有培育鑽石,還有可以持續提供培育鑽石的科學家。要生產更多培育鑽石,可不是按一個按鈕這麼簡單。
「不是所有培育鑽石都平等的。」他說:「那些擁有最佳技術的實驗室沒有加入這門生意。業界正嚴重缺乏這方面的知識,而培育鑽石銷售的發展並沒有那些公司宣稱的那麼快。」
其中一名節目成員是一所國際培育鑽石品牌的商務總監,他承認在短期內培育鑽石的供求不相稱。雖然要建立供應鏈得花點時間,但他反駁到:「你要生產多少其實根本沒有限制。」
他認同當生產程序趨向完善後,你只需要考慮擴充和增加設備的速度。他補充,現有技術其實已提升了培育鑽的品質。在2016至2018年時,業界還在討論I至K色的培育鑽石,而今時今日的店舖已試著出售E至G色。
更大的佔有率
節目成員回想起月初一個讓他吃驚的發現,他說某珠寶商在替一對0.25卡的培育鑽石耳環標價時,竟附加註明「由於供應緊張,這對耳環可能含有天然鑽石」。
他在網上爭論,珠寶首飾中混著天然鑽石和培育鑽石主要是生意上的顧慮,但對消費者而言,把漂亮的、天然開採的鑽石跟人造的培育鑽石置於同一件首飾之上,是「完全沒問題」的。
目成員強調,商家要適度公開產品的資訊,跟顧客有效溝通,好讓他們知道正在買的是什麼,這有一定難度。International Gemological Institute (IGI) 北美分部的主席Avi Levy補充,那些評鑑實驗室在這個公開資訊的過程中,便佔了重要的一席位。
該節目的其中一個總結:「透明度、監管鏈、誠信,這些無論對培育鑽石業,還是天然鑽石業,都同樣重要。」
但是,天然鑽石及培育鑽石能混合在一起,其實表示兩種產品可以互補長短,而不一定要併過你死我亡。人們留意到天然和人造鑽石市場在2021年均有所增長,而這增長擴大了整個珠寶業界的市場。
不過,這種發展能否持續,今年或許會是其真正的考驗,因為2021年可算是例外,大部分鑽石珠寶銷售都出現了增長。很多人對升勢能夠維持倒是抱有信心,並指出有愈來愈多數據,可證明把培育鑽石引入市場,對業界有利,原因是那擴大了整個珠寶業市場的佔有率。
有節目成員呼籲業界以培育鑽石吸引新的顧客,而不要把生意標榜成一件產品跟另一件產品的比併。其他嘉賓亦表示認同;這位研究分析員強調,珠寶商最關鍵的工作,不過是選擇為消費者提供什麼產品敘述,特別是節日將至的時候。「有關培育鑽石的不實資訊需要點節制…很多零售商就天然鑽石所撒的謊,真的很令我沮喪。」他主張道:「培育鑽石和天然鑽石應該更融洽地相處,因為整體而言,它們同樣令市場有所增長。」
Comments